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
蝶恋花·春暮和作 清末至民国 · 魏毓兰
 押词韵第四部
碧玉高楼临水吴几道
燕子呢喃宋祁,恼破春情绪赵令畤
满眼游丝兼落絮冯延巳
纱窗一阵萧萧雨张震

尽日东风吹柳树赵鼎
带得春来程钜夫,又送春归去周紫芝
著意留春春不许黄鸿
问花花又娇无语真德秀
次韵经略吴及石门洞 北宋 · 杜于能
七言律诗 押尤韵
风泛泛桂江流,南师旌牙喜访求。
诗刻苍崖留篆在,云生纤径称栏幽。
而今入幕宾僚盛,又况褰帷政事修。
更对酒樽堪醉傲,几多泉石助吟游(《永乐大典》卷一三○七四引《桂林志》)
喜得海夫书并言译书事 现当代 · 钱钟书
七言律诗 押东韵
乖违人事七年中,失喜书来趁便风。
虚愿云龙同下上,真看劳燕各西东。
敛才光焰终难闭,谐俗圭棱倘渐砻。
好与严林争出手,十条八备策新功。
按:高僧传二集卷二、载僧彦琮辩正论、定十条八备为翻译之式、几道琴南皆君乡献也
一九六五年
嵩山梅殿丞明道元年九月 北宋 · 谢绛
 出处:全宋文卷四一一、《文章辨体汇选》卷二二三、《古今游名山记》卷六、《嵩岳文志》卷八、《嵩山志》卷三、光绪《富阳县志》卷二二
近有使者东来,付仆诏书并御祝封香,遣告嵩岳
太常移文,合用读祝、捧币二员,府以欧阳永叔、杨子聪分摄。
尹师鲁、王几道缑氏,因思早时约圣俞有太室中峰之行,圣俞中春时遂往,仆为人间事所窘,未遑也。
今幸其便,又二三子可以为山水游侣,然亟与之议,皆喜见颜色,不戒而赴。
十二日昼漏未尽十刻,出建春门,宿十八里河
翼日过缑氏,阅游嵩诗碑,碑甚大,字尚未镌。
上缑岭,寻子晋,陟轘辕道,入登封,出北门,斋于庙中。
是夕寝既兴,吏由五鼓,有司请朝服行事。
事已,谒新治宫,拜真宗御容。
稍即山麓,至峻极中院,始改冠服,却车,徒从者不过十数人,轻赍遂行。
是时秋清日阴,天未甚寒,晚花幽草,亏蔽石壁。
正当人力清壮之际,加有朋簪谈燕之适,升高蹑险,气豪心果。
遇磐石,过大树,必休其上下,酌酒饮茗,傲然者久之。
道径差平,则腰舆以行;
崭崒斗甚,则芒蹻以进。
玉女窗捣衣石,石诚异,窗则亡有。
迤逦至八仙坛,憩三醉石,遍视墨迹,不复存矣。
考乎三居所赋,亦名过其实
午昃,方抵峻极上院。
师鲁体最溢,最先到。
永叔最少,最疲。
于是浣漱食,从容间跻封禅坛。
下瞰群峰,乃向所跂而望之,谓非插翼不可到者,皆培塿焉。
邑居楼观,人物之夥,视若蚁壤。
世所谓仙人者,仆未知其有无。
果有,则人世不得不为其轻蔑矣。
武后封祀碑故存,自号大周,当时名贤,皆姓名于碑阴,不虞后代之讥其不典也。
碑之空无字处,睹圣俞记,乐理国而下四人同游,镵刻尤精。
仆意古帝王祀天神、纪功德于此,当时尊美甚盛,后之君子不必废之坏之也。
又寻韩文公所谓石室者,因尽诣东峰顶。
是夕宿顶上,会几望,天无纤翳,万里在目,子聪疑去月差近,令人浩然绝世间虑。
盘桓立清露下,真觉冷透骨发,羸体将不堪可。
方即舍张烛,具丰馔醴,五人者相与岸帻褫带,环坐满饮,赋诗谈道,间以谑剧,然不知形骸之累、利欲之萌为何物也。
夜分,少就枕以息。
明日访归路,步履无苦。
昔闻鼯鼠穷伎,能下而不能上,岂近此乎。
午间至中院,邑大夫来逆,其体益谨。
申刻,出登封西门,道颍阳,宿金占。
十六日晨,发据鞍,纵望太室,犹在后路。
曲南西,则但见少室。
若夫观少室之美,非繇兹路,则不能尽。
诸邑人谓之冠子山,正得其状。
自行七十里,出颍阳北门,访石堂山紫云洞,即邢和璞著书之处。
初,山径极峻,扪萝而上者七八里,上忽有大洞,荫数亩,水泉出焉。
久为道士所居,爨烟熏燎,又涂塓其内,已戒邑宰,稍营草屋于侧,徙而出之。
此间峰势危绝,大抵相向,如巧者为之。
又峭壁有若四字,云「神清之洞」,体法确妙,盖薛老峰之北。
诸君疑古苔藓自成文,又意造化者笔焉,莫得究其本末。
少留数十刻,会将雨而去,犹冒夜行二十五里,宿吕氏店。
马上粗苦疲厌,则有师鲁语怪,永叔、子聪歌俚调,几道吹洞箫,往往一笑绝倒,岂知道路之短长也。
十七日宿鼓婆镇,遂缘伊流,陟香山上下,方饮于八节滩上。
始自峻极中院来,及此,凡题名于壁、于石、于树间者,盖十有四处。
大凡出东门,极东而南之,自长夏门入,绕轘一匝四百里,可谓穷极胜览
切切未满志者,圣俞不与焉。
今既还府,恐相次便有尘事侵汩,故急写此奉报,庶代一宿之谈。
思吴堂诗序 北宋 · 朱之纯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六一八、《绍熙云间志》卷下、《至元嘉禾志》卷三○、康熙《松江府志》卷一八、嘉庆《松江府志》卷一五
思吴堂,嘉祐中太常丞吴公几道所作也,初曰环碧亭。
公有惠政,四十馀年民诵不绝。
彭城刘侯来宰云间,采民所誉,因至其亭,见其颓毁芜没,乃喟然叹曰:「昔人思召公,爱其棠,戒之曰『勿剪勿伐』,况此亭中冠一湖,吴公岁时与民所共乐者,最为胜概。
秋分之月夜,涌出金波;
春暮之花时,变为锦水。
若乃火云辉空,揖清风而愠解;
冻云凝地,睹白雪以神清。
有此佳丽,荒而不修,良可惜也」。
于是增大基址,飞出轩宇,环以虹梁,徘徊烟波之中,浩浩乎诚可乐者。
乃辟其亭为堂,易其旧名曰「思吴」,所以从民望也。
吴公之来,予生方七岁,其教条治目,更历异政,不得其详。
然犹能髣髴记其去时,父老悲啼攀辕,不与前进,以至空一邑随之。
予壮岁,疑其得民如此,乃问乡人长者,因语其施设大略。
盖有恻怛之诚感动冥默者二三事焉。
如浙右旱蝗,苏秀为甚。
公方下车,克自痛责,遂祷横山之神,即致甘雨,虫亦避境,不食其稼。
至秋大稔,乃出教条,命民预修水利以待淫潦,或停或注,达于江海。
已而大水暴至,阡陌坚牢,沟洫既浚,复稔如初。
比及三年,风俗归厚,天无札瘥,地无旱潦,家给人足,歌诵满路。
噫!
此古之所谓遗爱者,宜乎去之久而思之深也。
今刘侯为政岂弟,又且孜孜寻访吴之治迹,欲举而必行之,惟恐后时,则名斯堂也,岂非从民之望?
抑亦见其乐取人以为善也。
然人有疑其名者告予曰:「诗人思古皆伤,今之不然也。
以刘侯之仁,民胥乐之,又何吴思之有」?
予应之曰:「人固有遭其虐政而昔人之贤,以哀今之不见者;
又有遇其善政而昔人之贤,以幸今之复见者。
则思古之说,岂一端哉?
当其男以田功之毕,女以织事之休,内无饥寒之戚,外无赋役之劳,以斗酒共相娱乐。
今于此时,为之命僚佐,临清流,设玉斝,金鼓喧阗于波间,管弦嘈囋于堂下,歌者舞者,形和声和,以观游人士女,或三或五,溶溶泄泄,如鸥鸟之浮川,鯈鱼之戏藻,是人之乐也,皆相庆曰:『吴之复来矣』。
若夫政不出此,则人之不乐生。
令于此时精耗簿书之冗,力疲狱讼之烦,事既无穷,应亦不暇,又何能俯清冷之渊,笑谈终日,与之偕乐耶?
设有勉强为之,虽撞钟击鼓,人闻其声,将蹙额而相告曰:『欲见吴之莫得也』。
然则此堂之作,一游一豫,足以为政之劝沮。
而刘侯之虑,有出于此,其深得吴之乐,与荀卿曰『欲观千岁今日』是也。
以刘侯之贤,其乐显前人之善如此,则异时此堂复修,予将期后民之所思有甚于今日矣」。
堂成,刘侯就予索诗,于是序其所闻而赋之诗云。
请吴及依旧供职奏嘉祐三年七月 北宋 · 包拯
 出处:全宋文卷五四七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一八七、《宋会要辑稿》职官六三之三(第四册第三八一四页)、《续资治通鉴》卷五七
右正言吴及立身有守,遇事敢言,缘与枢密副使张昪妻是亲,奏乞外郡。
妻亡已久,理不当避,乞令依旧供职。
蔡内阁文忠公1037年 北宋 · 张方平
 出处:全宋文卷八○三、《乐全集》卷三一 创作地点:安徽省阜阳市
窃以师道之废久矣。
昔在两汉,公卿大臣咸门有诸生横经受业,书名录牒至数千人,师儒教尊,人知重学。
故在两汉,其政事本于经术,其议论据于王制,朝有名节之劝,士笃去就之行,美化雅俗,比隆三代。
魏晋而下,中区版荡,诸戎扰乱,隔为南北,小雅尽废,文献不足。
近在唐氏,风流寖薄,取士之制,专用虚辞,虽开元元和变而几道,名公宗匠磊落相望,然治学传家,本原已废。
诸生后进奔走末路,以文求售,势同市贾,然犹屈伸系乎托迹,进退谋于所知。
名士口吻,片言可以取重;
清流门地,一见可以为荣。
士风绰兮,顾亦近古。
清朝一统,丕冒无外。
鸟言鴂舌,知诵乎简书;
髽首卉裳,咸袭乎端甫
然循唐取士,而考言弥华,驾说之学用微,师资之礼遂绝。
非有志乎远者大者,莫不嗜甘而排苦,采芳而遗实也。
天未丧道,必将有主,主吾道者,阁下安得而让诸!
伏惟阁下风采发乎冠岁,光华耀于区域,早结明主,奋扬亨衢。
其发策决科也,则江都之研经理,家令之切世务;
其代言密侍也,则文园之视草,中垒之纳忠;
其抚藩屏也,则颍州之教,河南之威
其毗大政也,则高陵之儒雅,平陵之故事。
兹可谓周才而通智者矣!
某不佞,窃伏东鄙,承望下风,盖有年矣。
蓄为潢污,莫能自通乎江海;
覆诸盎缶,无以上觇乎日星。
今罢官吴中,言归故里,乃值阁下实此尹正,既再获见矣,而莫能展叙乎腹心也,得不少因文墨以自荐其诚欤?
某世有仕籍,堂有尊亲,惧先绪之坠地,且养羞之不给,爰谋干禄,盖为代耕。
既随计而西,不得志于有司,退居于濉上,仕意益薄矣。
景祐改元,天子复下诏举方闻之士,朝廷二三贤公猥录名字,章闻于上。
由是获对法扆,躬承大问。
三道之要,四政之阙,承学良浅,非识所迨,报罢为幸,惧知己。
育材道广,取人路宽,一命雠书,庇身美邑,饱食海上,坐逾三年。
时哉归欤,乃遇盛德。
某闻之:声同相应,高下不必均;
气类相从,体质不必齐。
故蜉蝣候阴而出,柱础因云而润,况心志之灵,能无所感!
自国家之开诏举,由是路而进者,盖有人数矣。
今日之事,又阁下之所发,此某之所以伏幽陋而望下风,引领庶几,岁月以冀,以未尝得见为恨。
亦惟阁下所以抚接之意,其必有以当之者矣。
谨录近所著《刍荛论》十卷两编以献,冀阁下少知某之于古之道,天下之务,抑为有心者焉。
某前所以援汉唐之事,叹师道之废者,是区区鄙中窃望于阁下者。
倘阁下有振复古道之意而获预焉,受赐之大,无尚此已。
不胜感激之怀。
观文殿大学士兵部尚书西京留守司空侍中晏公神道碑铭1055年1月28日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四七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二二、《皇朝文鉴》卷一四六、《名臣碑传琬琰集》上卷三、《续文章正宗》卷三、《永乐大典》卷一八二○八、《文编》卷五八、《文章辨体汇选》卷六七二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至和元年六月观文殿大学士、行兵部尚书、西京留守、临淄公以疾归于京师
八月,疾少间,入见。
天子曰:「噫!
旧学之臣也」。
乃留侍讲迩英閤,诏五日一朝前殿
明年正月,疾作,不能朝。
太医朝夕往视。
有司除道,将幸其家。
公叹曰:「吾无状,乃以疾病忧吾君」。
即驰奏曰:「臣疾少间,行愈矣」。
乃止。
其月丁亥,以公薨闻,天子震悼,亟临其丧,以不即视公为恨。
赠公司空侍中谥曰元献
有司请辍视朝一日,诏特辍二日。
其年三月癸酉,葬公于许州阳翟麦秀乡之北原。
既葬,赐其墓隧之碑首曰「旧学之碑」。
既又敕史臣修考次公事,具书于碑下。
臣修伏读国史,见真宗皇帝时天下无事,天子方推让功德,祠祀天地山川,讲礼乐以文颂声,而儒学文章俊贤伟异之人出。
公世家江西之临川
年始十四,一日起田里,进见天子,时方亲阅天下贡士,会廷中者千馀人,与夫宫臣卫官,拥列圜视。
公不动声气,操笔为文辞,立成以献。
天子嘉赏,赐同进士出身,遂登馆阁掌书命,以文章为天下所宗。
逮陛下养德东宫,先帝选用臣属,即以公遗陛下。
由王官、宫臣,卒登宰相,凡所以辅道圣德,忧勤国家,有旧有劳,自始至卒五十馀年。
公既薨,而先帝之名臣与陛下东宫旧人,皆无在者,宜其褒宠优异,比公甘盘
臣修幸得执笔史官奉明诏,谨昧死上临淄公事,曰:公讳字同叔姓晏氏
其世次、晦显、徙迁不常。
自其高祖讳墉唐咸通中进士,卒官江西,始著籍于高安,其后三世不显。
曾祖讳延昌,又徙其籍于临川
祖讳郜,追封英国公
考讳固,追封秦国公
自曾祖已下,皆用公贵,累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尚书令
曾祖妣张氏,陈国太夫人
祖妣傅氏,许国太夫人
妣吴氏,唐国太夫人
公生七岁,知学问,为文章,乡里号为神童
丞相张文节公安抚江西,得公以闻。
真宗召见,既赐出身,后二日,又召试诗、赋、论,公徐启曰:「臣尝私习此赋,不敢隐」。
真宗益嗟异之,因试以他题。
以为秘书省正字,置之秘阁,使得悉读秘书,命故仆射陈文僖公视其学。
明年,献其所为文,召试中书,迁太常寺奉礼郎
封祀太山,推恩,迁光禄寺丞,数月,充集贤校理
明年,迁著作佐郎
丁父忧,去官。
已而真宗思之,即其家起复,命淮南发运使具舟送之京师,从祀太清宫赐绯衣银鱼,同判太常礼院
丁母忧,求去官服丧,不许。
今天子始封升王,公以选为府记室参军,再迁左正言直史馆
今天子为皇太子,以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,赐金紫,知制诰判集贤院,迁翰林学士,充景灵宫判官太子左庶子,兼判太常寺、知礼仪院
公既以道德文章佐佑东宫真宗每所咨访,多以方寸小纸细书问之,由是参与机密,凡所对,必以其藁进,示不泄。
其后悉阅真宗閤中遗书,得公所进藁,类为八十卷,藏之禁中,人莫之见也。
初,真宗遗诏:章献明肃太后权听军国事。
宰相丁谓、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,无敢决其议者。
公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,垂帘听之,皆毋得见,议遂定。
乾兴元年,拜右谏议大夫侍读学士,迁给事中景灵宫副使,判吏部流内铨,以《易》侍讲崇政殿
礼部侍郎知审官院,为枢密副使,迁刑部侍郎
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,由是忤太后旨,坐以笏击其仆、误折其齿罢。
留守南京,大兴学校,以教诸生
五代以来,天下学废,兴自公始。
召拜御史中丞,改兵部侍郎,兼秘书监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,知天圣八年礼部贡举。
明年,为三司使,复为枢密副使,未拜,改参知政事,迁尚书左丞
太后谒太庙,有请服衮冕者,太后以问公,公以《周官》后服对。
太后崩,大臣执政者皆罢,公为礼部尚书、知亳州,徙知陈州,迁刑部尚书
复召为御史中丞,又为三司使知枢密院事,拜枢密使,再加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
庆历三年三月,遂以刑部尚书居相位,充集贤殿大学士,兼枢密使
自公复召用,而赵元昊反,师出陕西,天下弊于兵。
公数建利害,请罢监军,无以阵图授诸将,使得应敌为攻守,及制财用为出入之要,皆有法。
天子悉为施行,自宫禁先,以率天下,而财赋之职悉归有司,卒能以谋臣元昊,使听约束,乃还其王号。
公为人刚简,遇人必以诚,虽处富贵如寒士,樽酒相对,欢如也。
得一善,称之如己出,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、孔道辅等,皆出其门。
及为相,益务进贤材。
当公居相府时,范仲淹、韩琦、富弼皆进用,至于台阁,多一时之贤。
天子既厌西兵,闵天下困弊,奋然有意,遂欲因群材以更治,数诏大臣条天下事。
方施行,而小人、权倖皆不便。
明年秋,会公以事罢,而仲淹等相次亦皆去,事遂已。
公既罢,以工部尚书颍州,徙知陈州,又徙许州,三迁户部尚书,拜观文殿大学士、知永兴军,充一路都部署安抚使
徙知河南府、兼西京留守,累进阶至开府仪同三司,勋上柱国,爵临淄公食邑万二千户,三千七百户
公享年六十有五。
自少笃学,至其病亟,犹手不释卷。
有文集二百四十卷。
尝奉敕修《上训》及《真宗实录》,又集类古今文章,为《集选》二百卷。
其为政敏,而务以简便其民。
其于家严,子弟之见有时,事寡姊孝谨,未尝为子弟求恩泽。
其在陈州,上问宰相曰:「晏某居外,未尝有所请,其亦有所欲邪」?
宰相以告公。
公自为表,问起居而已。
故其薨也,天子尤哀悼之,赐予加等,以其子承裕为崇文院检讨,孙及甥之未官者九人,皆命以官。
公初娶李氏,工部侍郎虚己之女;
次孟氏,屯田员外郎虚舟之女,封钜鹿郡夫人
次王氏,太师尚书令超之女,封荣国夫人
子八人:长曰居厚,大理评事,早卒;
次承裕,尚书屯田员外郎
宣礼赞善大夫
崇让著作佐郎
明远、祗德,皆大理评事
几道、传正,皆太常寺太祝
女六人,长适户部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富弼,次适礼部侍郎、三司使杨察,其四尚幼。
孙十有二人。
公既乐善而称为知人,士之显于朝者,多公所荐达,至择其女之所从,又得二人者如此,可谓贤也已。
铭曰:
有姜之裔,齐为晏氏。
齐在春秋,晏显诸侯。
《传》载桓子,婴称于丘。
其后无闻,不亡仅存。
有炜自公,厥声以振。
公之显声,实相天子。
天子曰噫,予考真宗,唯多名臣,以盛隆。
汝初事我,王官东宫
以暨相予,始卒一躬。
辅我以德,有劳于邦。
公疾在外,来归自洛。
天子曰留,汝予旧学
凡今在庭,莫如汝旧。
孰以畀予?
唯予圣考。
今既亡矣,孰为予老?
何以赠之,司空侍中
礼则有加,予思何穷!
有篆其文,在其碑首。
天子之褒,史臣有诏。
铭以述之,永昭厥后。
吴几道右正言知谏院 北宋 · 郑獬
七言律诗 押支韵
精金喜入陶镕手,玉鉴直须明主知。
志士本来能许国,古人所恨不逢时。
汉成不用朱云,舜帝尝闻大禹辞。
莫道孤居无感激,挼挲两耳听京师